撰文◎謝其濬

過去二十年,黃洲杰從消費型IC起家,把「小玩意」做成「大生意」,
近年來,又大刀闊斧進行組織變革,切出八個子公司,「大破」是否成就「大立」,外界都在關注。

在竹科眾多的科技公司中,大概只有在凌陽科技的產品展示間中,可以看到這麼多五顏六色的「小玩意」。 電子雞、菲比小精靈(Furby)、普奇聰明狗(Poo-Chi),到可以結合iPod,在播放MP3時會隨著音樂發光舞動的iDog、iCat、iFish等電子玩具和電子寵物,這些為玩具增添聲光效果的晶片,全是出自凌陽之手。

以語音IC起家
台灣幾大IC設計公司,像是聯發科、威盛、瑞昱都出身自光碟機、PC晶片組等個人電腦相關產品,但是今年成立正好滿二十年的凌陽,最初卻是從消費型IC起家,這跟董事長黃洲杰的背景有關。

在一般人眼中,可能會認為消費IC是技術門檻低的「小玩意」,但是黃洲杰顯然有不同的想法,「有多少能力,就做多少事,」他強調。

交大畢業的黃洲杰,曾經在中科院服務兩年、工研院電子所六年,後來與杜俊元(華泰電子董事長)一起創辦矽統科技,當時公司的主力商品包括了記憶體、消費IC、電腦晶片組,經營得有聲有色。後來矽統轉型,選擇割捨消費型IC這條產品線,黃洲杰決定離開,和另外六位從矽統出來的消費IC工程師另起爐灶,當然還是繼續做消費IC。

黃洲杰回憶,草創時期沒有大公司的資源,也缺乏創投的奧援,只能憑著創業夥伴以支半薪的方式度過難關。

所幸,「小玩意」,也能做出大生意。凌陽成立第二年,就推出第一顆語音IC,因為品質優良,打出口碑,在第三年便達到損益兩平。後來再推出八位元控制及語音晶片產品,正好遇到「電子雞」互動式電子寵物風靡亞洲市場,讓凌陽更是聲名大噪。一九九九年,全美熱賣的「菲比小精靈」,也有凌陽的控制晶片,從此奠定了凌陽在玩具IC市場的龍頭地位。

瞄準市場趨勢,提早佈局
以低廉的價格,做出更多功能的單一晶片,是凌陽縱橫玩具市場的競爭法寶。

凌陽發言人沈文義指出,在玩具IC設計領域,不但要實踐構想,還要努力壓低成本,畢竟,玩具屬於低單價的商品,若是晶片成本太高,影響玩具廠商的獲利,接受度就不高。所以凌陽平時就要掌握客戶的需求,即使生意沒有立刻談成,只要製造成本一降下來,就會主動通知客戶,通常能順利拿到訂單。

像是一款曾經在美國大受歡迎的兒童教育遊戲機,裡頭的微處理器,就是凌陽的晶片,技術上或許稱不上是高科技,而凌陽的優勢則是能幫客戶設計出低價的晶片,硬是將整台機器壓到市場能接受的五十美元以下。

黃洲杰在玩具IC的經驗,累積了他對市場的敏銳嗅覺,總是能緊抓消費者的胃口,開拓出合乎潮流的產品線。

像凌陽在玩具市場打下江山後,就在一九九七年開始佈局多媒體IC產品線,隨著數位相機、MP3播放器,以及VCD、DVD播放機等商品在全球銷售拉出長紅,凌陽也在二○○○年開始收割成果,營收大幅成長。

巔峰後所面臨的成長挑戰
深耕消費晶片市場多年的黃洲杰,持續在新興領域佈局,以「少量多樣」的策略,讓凌陽的產品不斷地在市場上推陳出新。

除了以液晶電視、數位電視機上盒,搭上數位家電的列車,凌陽也成功搶下了工研院電通所(資通所的前身)的3G團隊,取得相關矽智財,以及約四十人的研究團隊,原本隸屬於凌陽的個人平台事業群與先端事業群,後來獨立成為凌陽電通,正式進軍手機晶片市場。

靠著多元的產品線,凌陽持續保持成長的動能,在二○○四年,營收更是邁向一九八億,相較於前一年的一一一億,成長了七成,也坐上了台灣第三大IC設計公司的寶座。

然而,到達巔峰後,凌陽的年營收卻逐年衰退,原因之一,當然也是遇到IC設計公司常見的瓶頸,凌陽雖然在消費IC的技術和客戶地位穩固,但終究抵擋不住電子產品汰換快速的生命週期。而產品線太廣,也難以聚焦,容易陷入「雜而不專」的困境。

另一個難題,則來自組織裡的人。

產品線增加,員工人數也跟著膨脹,人多,難免會出現執行力無法到位的問題,員工甚至會有吃「大鍋飯」的心態,認為做好做壞其實差別不大。

另外,不同技術層次的產品線,也會衍生出不一樣的團隊文化,像玩具IC的晶片可以靠工程師單兵作戰,作業上傾向獨立、自主,但是數位家電IC需要團隊合作,就會特別講究嚴謹的紀律,當這些作風迥異的團隊共存在一家企業中,也是管理上的一大挑戰。

「由大化小」的組織改革
面對公司規模變大之後所產生的後遺症,黃洲杰決定「動大刀」,為凌陽進行組織改革的計畫。

二○○六年三月,黃洲杰就把公司內的TFT驅動IC設計部門切割獨立為旭曜科技,成為國內僅次於聯詠、奇景、晶門的第四大LCD驅動IC設計公司,又在十二月,再將電腦周邊產品、3G通訊晶片、影音多媒體等三大事業,分割成立凌陽創新、凌陽電通、凌陽多媒體三家公司,凌陽本身則保留數位控制晶片事業部門,以數位家電為核心,主力產品包括了DVD播放器晶片,STB、DTV(數位家庭晶片)等。

另外,黃洲杰也首開風氣,將原本約一○二億元的股本大砍一半,減下約五十一億元,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減資案。

外表看起來相當溫和的黃洲杰,進行組織改造時,卻是魄力十足,他認為,切割能讓每個團隊更能落實執行力,「不然,每個凌陽有這麼多產品,每個經營團隊做事時,都要去談這麼多東西,不容易focus(聚焦)。」

黃洲杰也不否認,將公司進行切割和減資,除了考量員工分紅費用化制度上路,也是提供員工內部創業的管道,作為有效地留住人才的手段。

看好數位家電的潛力
組織改造難免會帶來「陣痛」,黃洲杰的「大破」是否會成就「大立」,外界也有不少質疑。

最主要的爭議是,凌陽把有成長性、前瞻性的產品線切割出去,母公司僅留下的數位家電晶片,卻是即將步入「紅海」的成熟產品線,這樣的決定,讓凌陽的未來顯得相當混淆不明。

黃洲杰解釋,在凌陽的營收中,數位家電產品線本來就是佔最大比例,作為一家上市公司,在營運上當然要留下最賺錢的命脈,另外,他也強調,高畫質數位液晶電視的需求將有爆炸性的成長,隨著網路寬頻普及,也會帶數位電視結合多媒體與網路的功能應用。

分割後的凌陽母公司,專攻家庭娛樂平台解決方案,其中DVD晶片是全球前兩大,TV晶片是前五大,「按照目前的市場走向,我們相信凌陽的未來發展,成長可期,」黃洲杰自信地表示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二○○七年,凌陽科技還再度成功地延攬了工研院系統晶片中心PAC DSP團隊,成立凌陽核心,在二○○八年成功量產高解析度監控系統晶片,是第一個PAC DSP應用的量產IC。

不過,凌陽進行組織改造後,營收未見起色,轉投資的子公司所造成的虧損,對母公司造成負擔,加上金融海嘯的影響,甚至在二○○九年第一季,出現成立以來首次的單季虧損,外界不禁擔心凌陽是否陷入困境。

不過,黃洲杰隨即就在二○○九年開始整頓旗下的子公司,包括了降低並處分子公司持股、調降子公司績效有待改善的產品線、將產品線集中到經營績效較佳的子公司,另外,除了資源回歸母公司,也為子公司尋找有力的合作夥伴。

「目前業外虧損幅度已逐漸縮小,雖然等待時間稍微長了一點,但是凌陽分割的成效已經顯現,」黃洲杰指出,「對於子公司的規劃,我們希望以月營收破一千萬美金,並朝上市為目標。」

過去二十年,黃洲杰把「小玩意」做成「大生意」,又進行「由大化小」的組織變革,把母公司切割出八家子公司,黃洲杰表示,下一個階段,除了維持母公司的成長動能,讓子公司都能成長茁壯,也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。

(引用自工研院資通中心專刊 下一波晶片盛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