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![]()
放棄美國的高薪和晉升,盧超群在九○年代回台灣創業,一手打造鈺創科技,在台灣的記憶體設計業獨領風騷, 他是怎麼做到的?他如何展望IC產業的未來?
放下高薪,回台創業 當年,他從史丹福大學(Stanford University)畢業前夕,指導教授金.麥道(Jim Meindl)曾把他叫進辦公室,要他用短短三十個字,描述未來五年要做的事。面對恩師出的考題,盧超群花了整整一個禮拜,彈精竭慮地思考,才交出答案。 「我想做出世界一流的半導體元件發明,其次是做出最重要的產品,然後像其他史丹福校友一樣創業,」盧超群回想。既非致富,也非成名,發明是他當時最想做的事。 檢視他一路走來的軌跡,正是最初這三十個字的實踐。 畢業後,他進入美國IBM Research Division及其總部任職,在那裡帶領團隊開發出全世界最先進的DRAM,成為這個領域的第一把交椅。儘管表現卓越因而有機會進入IBM的經營核心,盧超群憑著一股使命感和熱情,毅然放棄高薪和明確的晉升藍圖,決定回台創業。 從「馬後砲」到「馬前砲」 李國鼎先生曾經形容,次微米計畫的突破,成功地讓台灣半導體產業從「馬後砲」躍升為「馬前砲」,也因為次微米的成功,替台灣DRAM、SRAM及晶圓製造產業打下深厚基礎,此外,更為鈺創提供驚人的成長動能,九○年代中葉前,鈺創幾乎每年均以倍數在成長。 九○年代中葉後,全球不景氣逐漸發酵,加上遠有美國以反傾銷手段作為牽制,近在日、韓的夾殺下,在在使得台灣半導體產業各環節面臨不得不轉型、也不得不合作的關鍵時刻。 值此時刻,盧超群依然相信:無論轉型或合作,擁有創新能力的公司,就有機會掌握、創造新的遊戲規則。因此,憑藉優異的研發能力,鈺創先以利基型DRAM的技術領導者站穩腳步,而後,更開發出「Known Good Die Memory(KGDM)」,安然度過二○○○年因網路泡沫化而襲來之衝擊。 而在產業合作方面,鈺創在成立初期,即與世界先進、台積電成為策略聯盟夥伴,在個人電腦市場上占有領先地位。進入二十一世紀後,鈺創更以開創性的技術,發展出多元化之產品,陸續跨足儲存(Storage)設備如硬碟機、光碟機,顯示器(Display)如液晶與電漿電視面板、數位電視,及網通(Networking)等應用市場,並成為各產品領域之國際領導大廠的重要策略結盟夥伴。 至今仍秉持學術研究風範的他,堅持任何創新都需有堅實的理論作為基礎。二○○四年出席「國際固態電路會議」(ISSCC)作開場演說時,率先提出「異質性整合」(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)架構,其不僅是鈺創在技術研發與營運策略上的重要依據,更為全球IC設計產業勾勒出一個清楚的發展趨勢。 盧超群從兩個角度解釋「異質性整合」:在技術方面,指是的以晶粒堆疊技術,將記憶體、邏輯晶片、RF、數位和類比等不同性質的晶粒堆疊起來,「就像在都會精華區的有限空間上蓋房子,一定要向上發展,一層、一層地往上蓋。」 而從產業鏈結來看,盧超群則提出「群聚的虛擬垂直整合模式(CVVI: Clustered Virtual Vertical Integration)」,也就是說,當「異質性整合」成為趨勢,IC產業將出現嶄新商業模式,「在未來,單打獨鬥的模式已不可行,唯有透過群聚、虛擬化、垂直整合,才能以小搏大,達到一加一大於三的效果。」 盧超群認為,從生產者思考回歸消費者導向,將科技充分與人類生活、藝術人文結合,才是IC產業成功方程式的潛規則。 國際固態電子電路大會(ISSCC: International Solid 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)曾就二○二五年全球半導體之未來發展集會探討,面對會中有人質疑半導體產業的價值,盧超群慷慨直言,現代人生活離不開的科技產品,其實都是靠半導體產業的努力,讓產品體積得以愈來愈小,價錢也隨之低廉,正是半導體產業之貢獻,使現代人得以享用前人所沒有的便利性。 充滿教學熱忱的他,只要有機會回到校園演講,一定會跟年輕學子強調:科技產品並不是冷冰冰的「無情物」,而是與眾人生活的喜怒哀樂緊密結合,「有哪個行業比我們所做的事更迷人、也更偉大呢?」 在他眼中,IC設計相對於國畫大師張大千的作品,雖然分屬科技和藝術,卻有異曲同工之妙。 盧超群形容,大師作畫,最初幾筆,不過是簡單的潑墨筆觸,還看不出個所以然,但是漸漸地,便有高山流水從紙上浮現,看似隨意,其實是因為張大千心中早有一幅畫面,而從事IC設計,也得先在心中掌握架構的藍圖,才能透過多元整合的排列組合,發展出最符合人性需求的晶片。 盧超群解釋,由於單層石墨在強度、散熱度與傳導速度上遠遠優於矽晶,加上和矽的相容度高,自一九九○年代中發現以來,歷經十五年的研究後已大有進展,學界預估,單層石墨最晚將在二○二五掀起另一波產業革命,「但是,會不會提早在十二年內就做出來,誰也不敢保證!」盧超群語氣興奮地說。 「就像半導體當初快速取代真空管,單層石墨掀起的質變與速度,絕不亞於當年,未來會發生什麼事,不是現在的我們可以想像得到,」盧超群笑言,「說不定,以後IC產業可以到月球去設廠。」 從研究員、工程師到創業家,現在的盧超群更像個夢想的實踐家,對於已經在IC產業奮鬥多年的他來說,晶片大未來,才正要揭開序幕。 (引用自工研院資通中心專刊 下一波晶片盛世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