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![]() 台灣半導體產業每個關鍵時刻,幾乎都看得到有曹興誠運籌帷幄的身影, 台灣第一家IDM大廠成立 從低階的IC設計,獨霸世界的晶圓代工,到現在幾家當紅的IC設計公司叱吒全球電子產品市場,也都看得到曹興誠運籌帷幄的身影。 其實,曹興誠剛接任聯電時,營運成績慘不忍睹。一九八二年,剛好又遇到了產業景氣谷底,耗時一年半建好的四吋晶圓廠,一開工又遭到「火劫」,年底結算時,虧損高達八○○○萬元。 然而,曹興誠找來當年在電子所面試錄用的業務大將宣明智,兩人一起飛往美國談業務,發現電話撥號晶片市場的龐大商機,接著趕快奔回台灣,包下封測協力廠商台中菱生精密的產能。 結果聯電也因此鹹魚翻身,電話撥號晶片出貨量從原本的四○○萬顆,暴增為二五○○萬顆,在一九八三年「全台灣最賺錢企業」中,獲利能力僅次於菸酒公賣局。 另外,聯電創立之初,就將員工分紅制度列入章程,但是真正落實在薪資酬勞制度上,則是在一九八五年。由於這項制度,讓原本與歐美日相比偏低的台灣工程師底薪,再加上分紅股票後,員工財富大增,也成為一九九○年代吸引許多留美科技人才回流的主要誘因。 從IDM轉型為晶圓代工廠 由於美國IC大廠對於投資設置晶圓廠,因成本考量趨於保守,陸續委外代工。台灣晶圓代工具有低成本、反應快的優勢,能隨時滿足客戶的需求,因此歐、美、日大廠積極到台灣來尋找合作夥伴,台積電與聯電成為全世界前兩大晶圓代工廠,打下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市佔率。 一九九五年到九七年間,曹興誠又將聯電開發部的各IC設計產品線逐步一一獨立,成為現在IC設計界的重要角色,包括聯發科、聯詠、智原、原相、盛群、聯陽、聯傑、揚智等。台灣有三分之一的IC設計公司來自聯家軍,靠著將IC設計晶片「輕、薄、短、小,快速、低價」的創新應用技術,一舉打敗韓國、日本、印度、中國,僅次美國。而IC設計代表台灣從硬體製造蛻變為腦力設計,由低毛利轉向高附加價值,在許多電子產品上,他們已佔據關鍵地位,不可或缺。 充分授權,重視人的價值 充分授權,分層負責也是聯電能發揮高效率的主因,著重人和的曹興誠堅信「謀事者眾則成,謀事者寡則敗。」他強調:「既然要用比自己能幹的人,就不能獨裁。」所以在聯電,職權的劃分非常清楚。宣明智過去在聯電擔任業務經理時,就表示即使總經理曹興誠在外面聽到了做生意的機會,都不會越俎代庖,而是交由業務部出面處理這筆生意。 「曹興誠很授權,只要是曾經擔任過事業部的主管,出來創業發展也比較容易成功,」聯詠董事長何泰舜說。當時聯電旗下有LCD廠聯友光電(後來與達碁合併,成為友達光電),很早就看到的LCD產業的需求,後來也挖角聯友光電的高階主管王守仁,擔任聯詠總經理,如今聯詠是LCD驅動IC的第一名。 創意電子創辦人石克強透露,聯電的彈性應變,讓出身研發的工程師有機會獨當一面,所以長久以來「聯家軍」的表現一直比其他公司好。 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也曾經指出,他在聯電集團開發部期間,曾經有參與和外國公司訴訟的機會,讓他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。 「我的名言是,經理人到董事會,是來報告成果,不是來報告問題。有能力就當王,沒能力就恐慌,自己要多傷腦筋,多擔風險,」而曹興誠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氣魄,也可說受到聯電創立之初,曾受外國人看輕的不愉快經驗。 原來,聯電最早是以電子錶IC起家,被當時的日本廠商壟斷了所有市場。在一九八二年時,一位外籍科技顧問參觀聯電工廠後,竟然很直接的表示看不出聯電有任何的發展機會。當時曹興誠聽了很生氣,立刻召集幹部公開堅定的表示:「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,只有樂觀的義務。」而這份意志力支持聯電走過初期的慘澹時光。 一位曹興誠多年老友分析他的性格:「曹興誠當年在電子所時,便充滿自信,而且意志力強,是天生的領導者,反應敏捷、生意眼光銳利也是事實,多年來聯電在其領軍下,一步一腳印打天下,今天這些掌聲實在當之無愧。」 面對大陸崛起,台灣不能自縛手腳 「大陸的IC設計產業規模還不大。但是我們真不能小看大陸。我常說,大陸人一年的進步,英國人要花上五年時間,」曹興誠舉例,他最近觀察到一個大陸IC設計公司,創業團隊是海歸回來的,研發出來的頻寬晶片,下載速率是現在ADSL的一百倍。換句話說,用了這顆晶片後,原來要花五十分鐘下載的藍光電影,三十秒就完成了。 曹興誠強調,面對大陸龐大的人才與進步速度,台灣絕對不能自縛手腳,如果台灣順利整合大陸人才與市場,將會是韓國競爭者最怕的事。 (汪文豪編輯,本文部分取材自天下雜誌第三八三期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