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![]() 2010年,清大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史欽泰,跨洋與管理大師克里斯汀生對話,從全球的破壞式創新趨勢談到台灣未來的創新之路。2011年,曾任半導體產業協會第一屆理事長的他,再以創新提示下個產業成長契機。 台灣起飛的世紀 在院長任內曾大力推動工研院組織改革,扶植無數新創之星,為台灣引進新技術、新觀點,也為台灣見證了半導體產業引領的台灣經濟奇蹟。史欽泰曾在天下雜誌專訪中說:「我自己算算,在工研院做了三件比較重要的事,一就是把半導體產業帶起來;二是把工研院帶上「全資源」,扮演很多像橋梁、leverage(槓桿)的角色,讓外面的力量與我們的力量發揮出來。第三就是組織,讓工研院在未來,不管多少年,都還能產生要飛的感覺。」 談到半導體產業創造的台灣競爭力,史欽泰說:「台灣能被稱為科技之島,除了電腦產業的蓬勃發展,紮實的半導體能力也很關鍵。因為我們不但製造的能力很強,創造新商業模式的能力更是獨特。同時,由於半導體產業長期匯集了大量的人才,也使得其他上下游產業價值包括顯示、太陽光電、LED等等得以成形,再透過其他功能性的整合如設計、邏輯等等,帶領台灣進入一個新的世紀。」 創新,不只是硬道理 早在電子所所長時,史欽泰就在所內設置「尖端資訊技術中心」(AdvancedTechnologyCenter),即使無法申請到經濟部科技專案經費的支持,仍然堅持,必須要靠電子所自己的盈餘維持運作。而為了建立重視前瞻的文化,他在院長任內也設立了「前瞻技術諮詢委員會」,邀請國外專家評估前瞻計劃。另外,透過「前瞻研究獎」,每年院部會頒發五十萬台幣獎金給優秀團隊,為的便是要為台灣產業儲備創新的活水、累積創新的能量。 以過去的成功與創新為基礎,半導體產業未來將把台灣帶向何處?史欽泰預言,「半導體產業在製造能力上的卓越,使得我們可以往下個世代走,也就是所謂物聯網的時代。在物聯網中關鍵的技術,如微小化、感知化等等,是所有高科技整合的核心,也是台灣半導體產業可發揮之處。未來,包括醫療器材、生物科技等等,有了半導體產業在其中,就能夠創造出台灣獨特的競爭優勢。」 他認為,半導體的未來,應該是要與各個產業作跨領域的結合,但是這樣的結合不代表一定能贏,因為這當中需要有不同產業的knowhow,所以每個人不僅要有夠深的專業,也要有廣泛的觸角,成為所謂的T型人才。他也提醒,有了創新的能力、有了能多元思考的人才,接下來還要把抽象的軟實力落實。 所謂軟實力,可能是設計、可能是管理,可能是軟體,也可能是服務。未來怎樣把這些文創加值的能力、溝通的能力,表現在服務、產品設計上,或是進一步將軟實力經由管理、軟體、服務與台灣原有的強勢產品結合,將是最大的挑戰。 面對未來,史欽泰樂觀地說:「過去,我們只看到半導體產業在技術與產能上為台灣締造的第一,但是,我們現在看到,不管是醫療、生態或是生活,半導體產業都將會持續為我們創造新的競爭力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