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丁筱晶.辜樹仁

別再繼續湧進「過剩」產業!新一波「供不應求」的工作已趁勢崛起。
哪些領域最需才孔急、該怎麼選科系?

幾年前,台大生命科學系畢業的小李,因為不喜歡研究工作,加上對環境生態的興趣,因此轉念環境工程研究所。畢業後在朋友介紹下,進入友達光電竹科廠工作。

但小李的工作,並非傳統工程師。他的部門名稱叫「綠色產品管理部」,他的職稱叫做「綠色產品工程師」。

這個團隊的工作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,計算友達與供應商在生產過程中耗用多少資源、產生多少廢棄物,再轉換成友達產品的碳排放量,也就是俗稱的「碳足跡」。

這個跳脫傳統對工程師總與機械、儀表板為伍印象的部門,其實友達在二○○七年就已成立,而且計算碳足跡只是其中一項工作。
成立類似綠色管理部的企業,還不只友達。

在客戶要求提高,及出口市場的環保規定日趨嚴格下,宏碁、華碩、台達電等科技大廠都陸續設立類似部門。綠色人才職缺,也愈來愈多。

「我進來之後才發現,這些工作機會沒有想像中的少,反而愈來愈多公司開始設這些部門,」小李自己也有同學在其他公司的相關部門工作。

新一波「供不應求」的工作
新一波「供不應求」的工作正在崛起,綠色人才,正是其中一個例子。

二○○一年至○九年,環保學門畢業生人數雖然成長了八倍,但至今每年的畢業生數仍不到九百人。企業對綠色人才的需求持續擴增,且已成國際趨勢。

韓國政府計劃至二○一三年為止,培育十萬名綠色人才,並在五年內創造二十萬個綠色就業機會。聯合國二○○八年也曾預計,光是再生能源產業,二○三○年全球投資額預計將高達六三○○億美元,至少增加二千萬個工作機會。

台灣政府與學校也注意到了這股綠色趨勢下的綠色人才需求,著手進行培育計劃。

二○○七年,教育部啟動「綠色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劃」,由中央大學負責執行,在全台各大學先設立相關學程。中央大學本身也率先成立「綠色MBA」與「綠 色EMBA」學程,將從今秋天開始。其他各校綠色學程,也在這幾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。(見下頁表一),至今有超過兩萬名學生選修。

然而,究竟要具備什麼能力才能稱做綠色人才?
以綠色產品工程師為例,友達人力資源策略處處長郭俊男表示,除了本來的工程專業外,也要有品質認證、環保審查等相關經驗與學識。

「但要有綠色心態,綠色思維(mindset),才是最重要的,」郭俊男強調,如友達要求所有員工了解:節能減碳不只是削減成本,而是從產品設計開始的所有環節就要有。

心態變綠,能力跨界
大學的綠色學程,也呼應了這種「綠色思維」,多從天文、生命起源、地球環境開始教起。綠色科技人才培育計劃辦公室主任施聖洋表示,這麼做就是希望學生認識環境之後,能從設計與製造產品時就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。

除了心態要變綠外,綠色人才還要有「跨界」的能力。

施聖洋認為,工程師也要有「綠色會計」知識,設計製造產品時才能計算出環境成本。因此目前所有的綠色學程都是跨領域、甚至跨校的。中央大學的「綠色MBA、EMBA」學程,就是將人文、科技和管理課程結合在一起。

但目前市面上供不應求的還不只綠色人才。數位內容領域,特別是其中遊戲動畫、行動應用業者持續鬧人才荒。
許多重金請明星代言、營收比面板廠還好的遊戲與動畫廠商,正處於找不到動畫人才的窘境。

數位內容學院人才培育組經理劉書賢就指出,雖然七年來國內成立的遊戲與動畫相關系所達到四十多間,「相關系所的畢業生還是無法滿足遊戲、動畫業者的需求。」

畢業生人數追不上業界需求的速度主因,就是因為很多遊戲公司近年來都擴大與國外甚至大陸合作。一年光要推一個遊戲專案,往往找了一兩百人還忙不完。

求才若渴的,還有在智慧型手機、iPad提供應用程式、遊戲軟體的業者,或一些手機代工廠商。
雖然這塊業界在台灣還不大,但劉書賢表示,也因為這個產業能見度低,學校幾乎沒有相關課程,使市面上會手機程式技術的手機工程師很少,開發延伸商業模式的產品經理人更少。

正如綠色人才,數位內容產業需要的人才具有「跨界」能力,正是他難找人的主因。

藝珂人事顧問總經理陳玉芬也觀察,特別是在手機、電子書應用軟體內開發獲利模式的產品經理,由於要熟悉手機、電子書等硬體運作模式,還要有行銷創意。「這種整合性的人才就很難找,」她說。

數位內容領域的人才荒,短期內似乎還會持續。根據資策會的推估,二○○八、二○○九年數位內容人才供需的缺口達到一六○○人,且二○一○年更可能擴大。

社工員還少三千五百人
綠色人才、數位內容人才的供不應求,反映的是新興產業的崛起。但另一種供不應求的職缺,卻是長期被社會主流冷落的社工員。
事實上,台灣的社工員長期處於嚴重不足的狀態。

根據政大社工所教授呂寶靜對台灣社工人力的推估研究,二○一○年台灣至少需要近九七○○名社工員。然而,根據內政部統計數字,截至二○○九年底,台灣公部門加私部門專職社工員,僅有六二○○人左右,差距高達三五○○人。而過去五年,專職社工人數一年不過增加五百人。

社工專業人員供不應求,反映在社工系所畢業生的就業率上,許多畢業生就業率高達一○○%。供給增加緩慢的原因,婦女救援基金會前婚暴督導王青琬說,許多社 工系的學生在校時或畢業後,會轉商、法或者當老師,真正留下來做社工的人很少。以她當年自台大社工系畢業的同窗為例,十多年後仍做社工的僅一五%。

「但社工不能不做,一不做,社會問題就會鬧上新聞,」她說。

社會穩定往往是政黨選舉博取民心、政府穩固政權的利器。也因此,即便在政府財政惡化、○九年的總社會福利預算基金下滑一三.三%之下,用於福利服務的預算卻仍逆向上升四%。

這些預算除了用來聘請一般婦女家暴、老人養護、青少年輔導的社工外,更不少是在重大災害時由政府委託民間福利機構社工員做輔導工作。

但若只抱著找工作的心態來應徵社工員,恐怕會踢到鐵板。因為社工員常要處理負面情緒,性格要很樂觀又具同理心。更重要的是,最好是大學有社工背景,並有相關實習經驗。

不論是新興產業,或是傳統產業,都存在著出人意料、供不應求的狀況。但與其專挑目前供不應求產業的對應系所,中央大學副校長李誠特別提醒在學生,還要培養跨界、自我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,才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。

「未來的趨勢,一定不會是大學現在學什麼,未來就做什麼,」李誠指出,很多學校過於講究專業,反而沒有教導學生學習的能力。學生學的東西太窄,不知道如何轉業或跨業運用。

在綠色產業、數位內容產業都強調人才的「跨界」特質下,以符合跨領域而非特定系所,儼然成為未來新興人才的趨勢。
出處:天下雜誌 第451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