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吳琬瑜

世界又開始瘋「製造」。金融海嘯後,製造業從過氣產業,變身為救市棟樑。
歐美各國都在反省,製造業外移帶來的經濟與就業苦果。
當台灣決心要邁向生活與服務大國,並不等於該放棄製造。
我們不要晦暗的工廠、苦勞的黑手、被污染的土地與河川,
那麼,我們要什麼樣的製造業?
《天下雜誌》挑選四大產業中的明星企業,探索明日台灣的經濟與就業之路。

七月一日,陸客自由行,帶動觀光服務業大躍進,彷彿許了台灣一個夢:高污染工業、低階工作外移,只要致力服務業與創意產業,就能享受經濟繁榮、又躋身高階工作的贏者圈。

事實卻不是如此。

光有服務,沒有製造,不是美好的國家之路。

過去十年,以金融業服務業為發展主調的經濟合作開發組織(OECD)先進國,從美國到歐洲都飽嘗製造業外移之苦。

「外移的不只是個別工廠,是整個產業鏈連根拔起,最後的結果是,當地人民大量失業、社區破敗、政府稅基流失,」紐約大學知名教授安德魯.羅斯在《當產業都外移中國之後》批判。

重振製造救美國
第一個吃到苦頭的是美國。

去年美國製造業約佔GDP二二%,這已是歷史新低。過去十年,美國有四萬家工廠外移,五五○萬個工作機會消失,從家具、汽車、到行動電話,各行業全面棄守生產製造。

美國在金融風暴之後,更深刻反省,當國家只剩金融服務業,首當其衝的,就是失業率長期盤據九%以上。《紐約時報》警告美國總統歐巴馬,「美國歷史上沒有一個總統能夠在失業率高於七.二%以上還當選。」

六月二十四日,歐巴馬宣布成立「先進製造伙伴關係」(AMP),委任美國極富聲望的陶氏化學總裁利偉誠(Andrew N. Liveris)擔任聯合主席,另一位主席則是麻省理工學院院長霍克菲爾德(Susan Hockfield)。

歐巴馬的企圖很明顯,就是振興美國製造業,確保「美國仍是一個在地創新發明、在地生產製造的國家,能為美國工人創造高品質、高薪資的就業機會。」

利偉誠對美國喪失製造優勢憂心忡忡,他舉了一個台灣企業搬走美國創新果實的故事,警惕美國:缺乏製造業,就等於喪失掌握一個肥美的新興產業。

台灣企業搬走乳酪?

二○○七年,一間在美國矽谷的神祕實驗室,代號為一二六實驗室,工程師和設計師成功研發新產品Kindle,改變全球閱讀書籍的方式,這是亞馬遜(Amazon)第一次嘗試銷售自有產品。

它的特別,不只在於是一間可攜式圖書館,更是劃時代創新的電子墨水(electric ink)技術。全美國有能力生產這種技術的,只有一家公司,E Ink。

E Ink卻沒有能力獨立生產Kindle螢幕,必須依賴台灣元太科技的液晶顯示生產技術,才能問市。「台灣製造的優勢就是From Lab to Fab,能夠把實驗室的樣品變成量產的產品,」元太科技董事長劉思誠分析。

美國雖然發明了液晶電視,卻守不住江山,整個產業在九○年代全部搬到亞洲。台灣更是液晶顯示器生產重鎮,專攻中小型尺寸的元太,在這波美國外移熱潮中,贏得先機。

二○○九年,元太科技以台幣七十億併購E Ink,成為全球唯一可以生產電子紙的企業,也成為獨佔全球電子閱讀器材料的企業。

根據《電子時報》分析師汪貫中預估,今年電子閱讀器的市場將達二千三百五十萬台。元太佔有電子閱讀器九成以上市場,不論是連鎖書店亞馬遜的Kindle、邦諾的Nook、日本索尼或是中國漢王,都是使用元太科技的電子紙。因為屬於獨佔,元太毛利都在三○%以上,比大多數高科技業還要好。

台灣一家企業,就掌握整個產業鏈,這說明了,製造是根,丟不得。
利偉誠在新書《讓製造留在美國》(Make It in America)感慨,「美國製造業面臨危機,有能力在實驗室產生創新產品,卻無能力量產。Kindle的故事不是一個獨特現象,而是美國全體製造業的縮影。」當一個國家製造業不斷外移,也就失去讓新興產業發芽的機會。

台灣的製造實力,曾讓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讚嘆不已。但是,這榮景水波下,逐漸浮出警訊。

跟美國一樣,台灣製造業對GDP貢獻也逐年下降,從一九九○年代的四○%,一路下滑到○九年不到三○%的新低,去年才又回升到三一%。

和先進開發國相比,這數字實在不能讓人安心。德國製造業佔GDP二八%,新加坡有二七%。台灣製造業未來如果一直往下探,降到美國、英國、日本的水準,GDP組成將落入不夠多元的風險。

另一種風險在於就業。

製造業就業人口佔比,從九○年代的四二%降至三六%,專家指出,這也是造成台灣長期低薪的原因之一。台灣經濟研究院二所所長張建一分析,台灣服務業佔GDP約七成,雇用近六成人口,但對經濟成長率貢獻卻不高,服務業也很難為員工加薪。台灣去年經濟成長率超過一○%,有七成還是來自製造業的貢獻。

先進製造 創造好工作
從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分析,台灣製造業前十名行業的平均薪資約六萬一千元,遠高於服務業前十名行業的平均薪資四萬七千元。
服務業當中薪資水準較高的行業,也是屬於支援製造業的服務業,而不是受雇最多的批發零售業。

製造業對於工作機會的多重效益,是任何產業都比不上的。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精算,製造業相較於其他產業,有最大的多重效益。製造業生產每一美元產品,將帶動其他部門一.四美元的產出。

放眼經濟發展和搶救就業,全球各國都不得不加入這波搶製造的熱潮。不只美國,已經是世界工廠的中國,更不願意放棄。

中國各省省長放低身段,四處招台商設廠。但不斷上漲的工資,成為中國搶製造的最大障礙。

今年五月,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提出最新報告。中國工資每年將以一七%的速度上升,加上人民幣持續升值,美國勞工生產率較高,到了二○一五年,中國製造業淨勞動力成本與美國水平相當。

「未來五年,在美國銷售的企業會減少在中國投資,大家將看到愈來愈多的產品是『美國製造』。」美國的密西西比州、阿拉巴馬州、南加州可以取代中國,成為相同成本的製造基地。報告一出,引起中國譁然,中國媒體紛紛大幅報導「中國製造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,攸關生死。

台灣到底要什麼製造業?
今年,台灣勇敢拒絕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,如果這是台灣人民的共識,不要高耗能產業,那麼,台灣到底要留下什麼製造業?
「如果不努力轉型,一定會發生產業空洞化,」經濟部工業局局長杜紫軍憂心說。

杜紫軍接著說,拋棄單純靠投入資源與產量來提高產能的思惟。經濟部已經研擬具體的二○二○年產業發展策略,包括提高附加價值率、無形資產佔固定資本比重提高到一五%、綠能佔製造業產值提高到三○%。

以「產值」衡量產業存在價值的觀念,已經過時。新的衡量標準又是什麼?

《天下》長期關注台灣經濟,以創造產值、就業機會、耗用能源、產業關鍵度等四大指標,重新檢視四大製造業的優劣勢,包含石化、資訊電子、精密機械以及生技產業。《天下》在這次獨家調查中,還整理出去年毛利率最好的一百強製造業企業,大多集中在此次《天下》選出的四大明星產業,可作為投資就業的重要參考。

這不只關係到產業發展,更關係到台灣民眾明日的工作。我們在四大產業中各挑選一家高附加價值的企業報導,作為標竿。敬邀您一起走入今日製造、明日工作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