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開HTC左右腦的祕密
作者:許瓊文

2010年10月,宏達電分別選擇了地球的兩端——倫敦、台北,發表兩款最新手機:HTC HD以及HTC Desire Z。執行長周永明上台,穿著黑色西裝搭配牛仔褲,一一擁抱來自世界與HTC合作的電信巨擘。這不只是場豪華的產品發布會,更是場結合時尚、科技與品味的潮流派對。

不過幾年前,宏達電還只是個默默無名的智慧型手機「代工」品牌,如今“HTC”3個字母不僅躍升全球前4大智慧型手機品牌(根據IDC 2010年第1季市佔率統計),更是另一則台灣企業的傳奇。

成功的背後,除了桃園龜山的大本營,位居美國西岸的兩大設計研發中心,更是功不可沒。位於西雅圖的使用者體驗設計中心,以研發手機使用者介面(User Interface)見長,就像是掌管語言、邏輯性思考的知性左腦;舊金山的HTC子公司One & Co.設計中心,負責手機外型,有如能敏銳感受影像、造型的藝術右腦。新手機的時尚外型、人機介面,分別由這兩大中心與台灣總部共同研發完成,2008年 推出的HTC Touch Diamond正是代表作。

11月,宏達電少見地讓媒體進入這海外兩大據點,一探創意基地的究竟。
為了凸顯兩個團隊的屬性與專長,這次在版面呈現上,我們也特別延伸左右腦的概念,每個主題下,左頁內容屬於西雅圖的使用者體驗設計中心,右頁內容則以舊金山的One & Co.設計團隊為主,兩相對照,為讀者一次解構宏達電的創新密碼。

創意基地
真正的「開放式」工作環境


宏達電在西雅圖使用者體驗設計中心的辦公室,就位在這座城市的歷史發源地,拓荒者廣場(Pioneer Square)附近,一棟上個世紀初建造的老建築。外表看起來古色古香(P.128圖),裡面的空間設計卻極富現代感,難怪能吸引到最有創造力的人才。

進入以研發使用者介面為主要任務的魔法實驗室,可以立刻感受到何謂「開放式辦公室」。座位與座位之間沒有隔板,工程設計師或是視覺設計師在同一個空間裡, 一起使用一座長條型的大木製辦公桌,排排坐可以同時容納近20位設計師。座位順序也沒有尊卑之分,團隊的領導者,使用者體驗處處長德魯.班福德(Drew Bamford)就坐在正中間,隨時可以與其他夥伴進行討論。

每一個角落都是靈感來源
位在比較偏遠的舊金山商業區,一株茂密的九重葛爬滿大門四周,豔麗的紫色與紅磚牆相互映襯(P.129圖)。拜訪HTC子公司One & Co.設計中心那天,陽光平和地灑進了大門、會議室及廚房。同樣是沒有隔間,One & Co.以白色為基調,所有物品擺放整齊,與一般設計工作室總帶點藝術家味道的凌亂很不一樣。

One & Co.是一家成立10年以上的設計公司,在舊金山頗負盛名,受台灣媒體注意,則是2008年被宏達電併購後。目前它除了為宏達電設計,仍持續對外接案,不 少知名企業產品,例如微軟的“Arch”滑鼠與鍵盤、NIKE的Triax S Series手錶,都出自這個團隊之手。

魔法空間
隨手可得的「白板」


白板,在這裡隨處存在,用來記錄任何創意發想。牆面上的一塊大白板畫滿各式各樣的手機頁面,空隙處寫滿各種附註,例如:「Email的核心任務──閱讀、 回覆、搜尋、分類以及獲得最新郵件。」隨時提醒設計團隊,人與手機間的相處之道。白板甚至延伸到餐桌表面(圖),設計師可隨時在桌上塗鴉,不會有人責怪你 把桌子畫花。在吃飯、聊天中的靈光一閃,也能即時做下筆記。

Cube「立方體」及雙面鏡的會議室

空間中唯一用以將辦公室「隔」出通往門口走道的裝置,就是4個大型白色立方體,又稱為Cube(圖),它有一面是透明玻璃,讓視線得以延伸,避免造成封閉 感。這個立方體作用相等於小型工作室,需要思考或進行專案討論,或與國外開電話會議時,任何人可以隨時進入,只要帶著電腦,就可以換個位置、換個角度,激 發更多靈感。

唯一的會議室上方掛了幾台攝影機,在簡報布幕後(圖),是一面雙面鏡(從另一面可以看進來,而不被會議室中的人察覺),彷彿來到了 CSI的偵訊室。使用者體驗處處長德魯.班福德(Drew Bamford)笑著解釋:「這是用來做使用者測試的房間,我們不定期會邀請青少年、上班族、商務人士來進行產品測試,就像焦點座談般,幫助我們更了解使 用者。」設計團隊透過雙面鏡傾聽、觀察,不在旁干擾,讓他們暢所欲言,之後再做成書面報告。

在這裡,每個設計師都是最棒的觀察家,即使如此,他 們還是用功地透過研讀報告,更精確理解使用者的面貌及生活型態。牆上懸掛的文件(圖),是一個具代表性的消費者,有文字描述他的生活背景、家庭環境、收入 水平,有圖表顯示他一天的生活行為,這可以幫助設計師們跨越國度、年齡、性別,提供使用者符合他們需求的設計。看似簡單的設計,其實最難。點點滴滴都要累 積對使用者生活的觀察,再輔以完整的邏輯架構。


追求極致完美的設計精神

辦公室內的家具、擺設,不少都是團隊自己的作品,包括一進門,櫃臺前方非常搶眼的一張銀色木桌“Periodic Table”(圖),全世界目前只有不到10件。當初設計它的原始概念,是希望象徵美國戰後的復甦精神,將現代與原始兩種概念融合。設計師喬納.貝克 (Jonah Becker),也是One & Co.的共同創辦人之一說:「它用了極其特殊的電鍍法,將銀薄薄地鍍在原木外,既要呈現金屬感,又要保留木頭紋路,全美國只有一家工廠願意做到這樣的技 術。」

工作區通往會議室的空間,是提供設計師「尋找靈感的地方」,這裡收納許多藝術、設計、文學相關書籍,還有各種不同材質的樣板、色塊,以及過去曾做過的專案,累積出的模型、材料、設計圖等,讓設計師們腸思枯竭時可以翻翻,找到靈感。

團隊的共同創辦人之一、負責對外溝通的史考特.克羅伊爾(Scott Croyle)說:「我喜歡辦公室很整齊。雖然做的是設計,但只有把東西收拾整齊,創意才能自由的揮灑。」唯一讓他不滿意的,是關起門來的儲藏室,因為太亂了!

「戰情室」孕育出大賣商品

辦公室的其中一邊,有兩個隔間,沒有門,將布簾拉上,可作出區隔卻又不完全封閉。這兩個空間稱為“War Room”(戰情室)(圖),是會議室,也具有專案辦公室的功能。環繞牆面上掛著白板,開始「打仗」時,從白板前端開始記錄專案的每個環節、每個過程,遇 到困難,需要往前追溯時,轉個身就可以看到整個設計歷程。「有時候3面都不夠用,有時候只使用到一半白板,設計這種東西很難說,」克羅伊爾說。


靈魂人物
手機的造夢者:德魯.班福德(Drew Bamford)


回想一下《全面啟動》(Inception)這部電影,採訪完這群團隊後,在我腦海中浮現的一群面孔,就像是李奧納多在劇中所扮演的角色「造夢者」。他們 是設計師、也是建築師,只是層層疊疊的架構工程隱藏在手機裡,而不是真實世界的實體建築。他們希望使用者拿到手機那一刻,會驚呼一聲“Wow”,卻又可以 即刻上手。他們的工作,也像收集夢境,把各種真實或虛構的影像,濃縮在不到5吋的螢幕中。

2006年建立這個團隊的主要靈魂人物,使用者體驗處 處長班福德說:「這是群絕頂聰明、對手機有熱情、熱衷於用科技解決人們問題的人,平均年齡只在30歲左右而已。」跟班福德一樣,團隊成員幾乎一半以上來自 同在西雅圖的微軟,這與宏達電創意長陸學森也出身微軟不無關聯。使用者介面(User Interface)相當於手機的靈魂,因此,班福德的團隊推出“HTC Sense”,核心概念是將手機內同一個人的所有資訊,email、簡訊、Facebook、Twitter全部整合,說來簡單,卻非常不容易做到。班福 德認為:「HTC Sense不只是一種人機介面,是一種哲學。」

在西雅圖,設計師不只埋頭設計,他們花更多時間與人溝通。過去宏達電的手機曾 一度被評為「給工程師用」的手機;班福德與他的團隊正極力扭轉這種形象。每次出差,他都會仔細觀察不同族群使用手機的習慣。「1999年,我們去了趟日 本。我們看到地鐵裡,每個人的手機吊飾多達數十種,跟美國非常不一樣。這讓我們發現:人們想要『與眾不同』。」HTC Hero在2009年上市時,有了更多個人化功能,包括可以自己制定桌面、音樂。人與手機的關係,就決定在開機那一瞬間,用得上不上手?班福德與他的團隊 每天都在找答案。

內在創新的力量:史考特.克羅伊爾(Scott Croyle)

One & Co.一直是獨立運作的公司,宏達電併購他們後,仍同意One & Co.可對外接案,目前其他設計案與來自宏達電的產品比重,大約維持在30%比70%。為什麼會成為一家台灣企業的子公司?這與One & Co.有許多「台灣經驗」多少有些關係。負責對外溝通、行銷的克羅伊爾是個台灣通,他喜歡台北大安路旁的小巷弄,最近才趁出差空檔,獨自去綠島潛水回來。 早在加入One & Co.前,克羅伊爾就在設計顧問公司與許多台灣大廠,如富士康有過合作關係;另一位共同創辦人喬納.貝克(Jonah Becker)的弟妹則是台灣人,弟弟在台灣工作;辦公室裡還有兩位來自台灣的設計師,台灣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。之所以被宏達電併購,克羅伊爾很清楚: 「我們想參與新興成長的手機產業,HTC又是明日之星﹔可以從設計一直參與到產品生產、銷售,這是許多設計顧問公司心嚮往之的經驗。」

One & Co.與宏達電的合作,源起於2006年的Diamond產品,當時還是以「設計顧問」的角色參與專案,Diamond熱銷的佳績,以及愉快的合作經驗, 讓主導合作的創意長陸學森有了合併的想法。「不少公司提出想併購我們,但我們都一直拒絕,一直到Horace(陸學森)說,既然這樣,何不考慮HTC?」 克羅伊爾回憶,在一次非正式場合中,不經意的一句話後,隔兩天,陸學森就帶來執行長周永明同意的訊息,快速決策讓他印象深刻。
One & Co.讓宏達電在產品外觀上有更大的突破,也對企業文化的展現重新寫下註解。「設計師必須相信自己的直覺(Guts),就像Peter(周永明)一樣,」 克羅伊爾說。2008年,在一次會議中,桌上放滿十幾款手機原型,周永明拿起其中一款問在場工程師:「什麼時候可以上市?」成為後來的HTC Legend。
加入宏達電之後,One & Co.仍能做自己,原因正來自對於「創新」,他們雙方都有著相同的渴望。

創意團隊
擁有全世界最酷的工作


全HTC西雅圖設計團隊裡,只有資深音效設計師班傑明.貝森(Benjamin Bethurum,圖)擁有一個獨立工作室,裡面放滿了最酷、最炫的音效設備,兩台電子鋼琴,可以模擬出各種真實樂器的聲音,一台蘋果電腦可將所有音效進 行剪輯、混音。當然,還有音效絕佳的頂級音響,這套造價上百萬美元的設備,貝森用他的10隻手指打造出宏達電手機裡所有的鈴聲,包括簡訊、email、來 電,甚至開關機音樂。

一進到貝森的辦公室,今年29歲的他就說:「想像我一樣擁有獨立辦公室,並且擁有全世界最酷的工作,就得搞音樂!」5歲就 開始學鋼琴,在每練習一分鐘,可以交換一分鐘打電動玩具的過程中,訓練出他靈巧的十指。「手機鈴聲」非常講究客製化,強調個人風格。貝森必須在一段30秒 的手機鈴聲中,再擷取出2秒簡訊、3秒email提醒或者10秒的開關機鈴聲,成為一個套組,讓使用者可以透過網路下載,直接選用。這也是貝森最大的挑 戰:大量產出各種不同類型的鈴聲套組,讓每個人擁有獨一無二的手機音樂。

無限創意與快速創新的結合

班福德加入宏達電後最大的感受,就是台灣工作時間很長,節奏更快,為此,在其中一個Cube牆面上,貼上了大大的2010年年曆,勾勒出每個月的進度目標(圖),因為是最高機密,內容為何我們不得而知,但顯然,這群老外必須跟上宏達電的疾速步伐,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勝出。

永遠要挑戰最困難的設計

對One & Co.設計中心另外2位共同創辦人喬納.貝克(Jonah Becker,圖左)與克勞德.查爾維(Claude Zellweger,圖右)來說,加入宏達電是迎向更大的挑戰:「設計師要戴更多頂帽子,扮演更多重角色。一下跟CEO sell想法﹔另一會要跟工程師溝通設計,」查爾維說。宏達電在台灣的工程師,可以在兩天內出現一個新創意,讓他們非常驚訝。兩邊的設計團隊因此產生無形 競爭,對於產品設計帶來良性效應。設計師們常常要到移動到各國,與客戶、廠商見面。採訪同時,在中國、台灣、阿姆斯特丹各有一位設計師在當地出差。「這是 常態,事實上,這幾位設計師都是自己要求親自去現場,哪怕只是個協力廠,都要面對面溝通,」另一創辦人克羅伊爾說。

共同創作與創意的層層堆疊

這18人團隊裡,所有案子幾乎是共同完成,沒有一個設計可以靠個人獨力完成。「大部份時間,整個公司比較像個部門,產品的設計,從靈感、發想,都可能來自 任何一個同事,」貝克說。他們隨時隨地會轉身跟同事討論:「你覺得這個設計如何」?這樣的氛圍來自於每2週一次的“Design Lunch”,每個人都必須參與並輪流主持的動腦會議(圖)。會議一點也不嚴肅,主持人更總是想盡辦法找到好吃的食物,讓大家開心;主題也非常多元,從手 機到球鞋,甚至是木頭材質到純藝術,都可以分享。除了借助彼此力量,快速累積創作素材,也增進討論機會。查爾維認為:「這正是為什麼One & Co.可以有這麼豐富的產品設計,而且永遠有更新的idea。」他們靠的不是單打獨鬥苦思,而是互相幫忙激盪。

出處:Cheers 第123期